2015年6月26日 星期五

編輯室報告(第7期)

        第七期的《台灣文學研究》一共收錄有五篇學術研究論文,再加上一場難得的展覽活動――「洪成潭版畫展」專題演講暨座談會紀錄所組成。本期學報得以順利出刊,要感謝所有投稿人、論文專業審查人的熱心支持,因為各位的參與使得這個學術園地能夠持續穩定地經營下去。

        整體來看,本期通過專業匿名審查的學術研究稿件,主要集中在戰前日治時期以及戰後十餘年間的台灣文學史料蒐羅、整理與撰述。例如自1947年開始發行至1961年的民營報紙《公論報》,往往被置放在戰後台灣民主憲政的發展脈絡下來討論,此中的「藝文副刊」實是一個未勘之境。〈秘境與棄兒――初步踏查《公論報》藝文副刊〉這篇研究,便是針對《公論報》裡多達22類的藝文副刊進行初步整理與探討,具有填補文學史料的重要貢獻。同樣是史料的整理與歷史脈絡的爬梳,〈北台詩壇一抹光〉一文將成立於1921年、作為蘭陽傳統詩社之一的登瀛吟社,置放在目前方興未艾的區域文學研究脈絡裡,處理該詩社組織的具體運作。另外,〈日暮相關何處?〉以許南英的詩作為對象,探討其中的國族想像與身分認同;〈賴惠川竹枝詞的生命禮俗論析〉則分別就婚喪、育兒、祭祖各個面向管窺台灣早期生命禮俗的大致形態。相較於上述幾篇論文側重在史料的蒐羅還有文本的內緣分析,〈日治初期台灣言論界「文學」概念的變化〉一文明顯帶有概念考掘的企圖。這篇研究旨在辨析具有現代意義的「文學」概念在日治時期台灣的知識界,是如何從儒學漢文傳統漸次轉往新文學的定義來形塑。易言之,「文學」的現代概念在日治時期的台灣不應該只視為是進步啟蒙的意義來看待,知識概念的意義轉化背後,有其具體社會現實的對應。該文不但有充分詳實的文獻梳理,更有細膩的分析辨證。以上諸文大致可以劃歸到日治以迄戰後的範疇,至於台灣的當代文學文化研究(一九七○年代以後)在本期付之闕如,孰是可惜(部分稿件是因為審查未過)。做為一份研究刊物,我們仍然由衷期待多元多樣的研究範疇、思考徑路還有批評觀點,在這個學術園地裡競相爭妍、百花齊放。

        在專業學術論文之外,本期特別收錄九月份假成大台文系館「台文講堂」舉行的「洪成潭版畫」展中,韓國知名版畫家洪成潭先生本人的現場分享以及各國學者、文化評論家們的演講與座談會紀錄。韓國在1980年5月發生的光州事件,激發起熱愛美術的洪成潭利用小學生用的雕刻刀和橡膠板,創作出一系列的「五月版畫」,並印成傳單在路上散發,藉此展開一場美術抗爭獨裁統治的游擊戰。洪成潭在他的版畫世界裡實踐了對抗權力與不義的「抵抗美術」。這個非常難得的藝術展出機會,提供台灣民眾一睹韓國的民眾藝術作為抵抗、揭露的潛能。緣此,本期學報特將這個活動的專題演講與各場座談化為文字記錄,再饗讀者。

        在編輯室報告的最後,要特別感謝《台灣文學研究》的所有編輯委員們――楊雅惠、陳建忠、曾吉賢、施懿琳、游勝冠、廖淑芳、陳麗君教授以及鍾秀梅主任。本學報自創刊以來即戮力朝向完善的學術機制來邁進,沒有各位編委們的用心與費心,這個目標難以達成。更要謝謝王維碩與劉庭彰兩位編輯助理,整個學報複雜繁瑣的編務工作,均有賴他們的細心和耐心方能完成。(劉乃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