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編輯室報告(第八期)

        《台灣文學研究》期刊第八期收錄了特稿的日文論文兩篇、投稿論文兩篇、投稿研究誌要(訪談)一篇,共計五篇文章。本期開創了本雜誌新的起始,收錄了日文論文以及台灣語言研究,即初次採用不同的語種以及研究領域。編者認為台灣文學的定義及其涵蓋的範圍之廣,歸因於歷時的重層經驗和異語族文化間之接觸、融合演變的結果。台灣文學在日治時期間中西思潮起伏、各類文體交替、語碼轉換乃至於台灣語文論戰等種種攸關語言和文學的論述,在這樣的背景下產出的文學,的確是台灣文學花園中不可或缺的一片特色花卉。而這樣的想法一般而言毋庸置疑。又從文學語言的角度來說,台灣文學的語言顯然涵蓋了台語文學、客語文學、原住民語文學,一旦收束了華語文學,自不該把以台灣為主體的日語文學摒除在外。又從文學和語言的相關性來看,語言學和文學的關係就同如弓之於箭,互為利器、如同天和地之相連乃渾然天成,兩者之間無法切割。

        本期的兩篇特稿來自於去年本系和台灣語文學會主辦的「第十屆台灣語言及其教學國際學術研討會――台灣語言的接觸、融合與演變」中發表的日文論文,經修正後再投的稿件。第一篇是中澤信幸著〈用台語實行的日語教育與「日台基本漢字」〉。利用問卷調查法以及日治時期重要的辭典資料的再利用,對現代的台語和日語教育提出建言以及學習的材料。作者對476名學日語的台灣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使用台語讀音和熟記日語漢字讀音間有確實相互增進的效果。所以利用台語發音和日語漢字音的相似的特點,以《日台大辭典》(1907)付錄中的「日台字音便覽」的漢字為基本,提供「日台基本漢字」日語、台語及國語(北京語) 的發音對照表。第二篇是樋口靖著〈日治時代初期渡台日人眼中的台灣話〉,該論文透過文獻學的方法,探討日本治台之初總督府民政局帶頭研發的假名發音表記系統、漢字系統、各類台語教材讀本、軍部編撰的台灣情況報告書以及台日與日台大辭典等台語教研資料之背景以及其優缺點。嘗試透過這些日人田野探勘的原始資料,試圖描繪出當時日本人眼中的台灣語言肖像。

        本期的投稿論文兩篇剛好和前述特稿有時代背景的相互對應關係。〈論一九三○年台灣儒墨論戰」――前史、論述、後殖民情境〉也是透過文獻資料討論一九三○年代前後日治期間西方科學客觀態度和墨學興起的關係,以及殖民語境所引起的台灣儒墨論戰之所以和同時代中國產生差異的背景。另外一篇投稿論文〈本土語言與商業利益的結合――台中和花蓮的台語看板研究〉,調查台中和花蓮兩地的台語看板的使用情形,分析不同區域間各產業對台語的接受程度,以及重劃、招牌密度、人口密度對台語看板的影響。試圖透過結合台語文與經濟活動,突破現代本土語言教育發展的困境。最後收錄的研究誌要〈「出神」與「凝注」:詩人的心怎麼會去得這樣遠――葉維廉詩學專訪〉是承接本刊第五期特稿〈台灣古典漢詩翻譯〉葉維廉先生介紹台灣古典詩英譯的作品後,這一期透過對葉維廉先生的訪談,闡明葉先生學術視野發生的背景以及其翻譯的內涵與方法。翁文嫻從「瞬間」美學的再延伸、翻譯的要領、東西方語言轉換的前衛性探討、「瞬間」或「線性連結」的句法傳承狀態等視角整理其訪談內容,進而囊探中國古典與西方詩學的縱深融匯的翻譯問題。

        綜觀本期收錄的文稿,跨越語文、研究領域又同時有歷時的交錯,頗有闢古以開今之期許。最後,本期編輯工作之所以能夠順利完成,衷心感謝編輯助理王維碩、劉庭彰兩位先生全面性的奉獻和用心、鳳氣至純平先生特別協助日文論文的編排和校對。感謝本期編輯委員會的同仁全體――楊雅惠、陳建忠、曾吉賢、林瑞明、施懿琳、游勝冠、鍾秀梅、廖淑芳、劉乃慈諸位老師,和審查委員們的全力支持與配合。(陳麗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