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室報告(第3期)
復刊後《台灣文學研究》學報第三期終於順利出版了,要謝謝作者、審稿人及實際負責編務的芳庭的辛勞,有你們的付出,這本學報才能逐漸步上正常發刊的軌道。
本期共收六篇論文,由時代的先後順序來看:有研究熱度逐漸消退的日治時代的論文一篇,〈僻徑的身影:1925年前後的黃呈聰〉一文主要探討被定位為待機派的黃呈聰,於1925年後改信中國真耶穌教會,並將這番改宗視為自己從事民族運動的一環,將民族主義內化於宗教信仰之中的思考與歷程。黃凡一般被公認是對政治抱以絕對懷疑論的台灣後現代小說重要先鋒,回到七○年代黃凡早期作品的〈冷戰下的中國想像與反共意識型態:以黃凡〈青州車站〉、《零》為例〉一文,則挑戰了這種定見,指出在黃凡寫作充滿懷疑論式政治小說的同時,及跨入所謂後現代小說之前,也曾在世界的冷戰格局與國民黨的反共論述框架之下,寫出隱隱呼應官方冷戰╱反共意識形態的文學作品。時序進入八○年代,〈女人作為一種隱喻:黨外雜誌中政治性別化的民主隱喻〉一文,則以參與黨外運動的女性在黨外雜誌中如何被再現為分析對象,探討了戰士、受難兩種類型的女性形象的性別政治意義。這些史論性的論文,切入問題的視角儘管不同,但都對台灣文學史歷史細節的釐清,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感官地圖,肉身廢墟:讀鍾文音《愛別離》、《慈悲情人》中的身體感知敘事〉及〈《古國琴人》之回歸主題:以榮格「原型」理論為分析框架〉兩篇論文都是處理當代女作家的作品,不過一以當代熱門的視角「身體」切入,一則復古地選擇榮格的「原型」進行分析,理論視角並無新舊之分,只有適不適用的問題,兩篇論文至少都通過了審查者的檢驗,相信都是精彩的論文。〈台灣歌仔戲中程式語言的作用:以歌仔戲「活戲」劇目為例〉一文則跳脫菁英作家、書齋的視野,來到野台,在「活戲」演出的現場,歸納、分析台灣歌仔戲的程式語言的模式與作用,相較於前兩篇論文對理論的引經據典,本文根據舞台演出所進行的分析,可謂別開生面。
以量而言,本期收集到的論文並不算多,雖然質方面不錯,通過了六篇論文,勉強應付了本期的出刊,不過這終究不是好現象,來稿量之少,與台灣文學系所的師生總量極不相稱,這可以說是台灣文學研究發展的一種警訊嗎?研究、寫作論文的動力為什麼逐漸流失了?值得各方傷腦筋想想。(游勝冠)
請問 如何購買呢?
回覆刪除信箱:tonytom12345@yahoo.com.tw